截止2021年5月9日,李嘉诚以325亿美元位居福布斯2021全球富豪榜第45位。
不得不说,325亿美元身价对李嘉诚来说真的有点少,福布斯排行榜是以 “ 长江和记实业 ” 来统计他的排名,但按如今李嘉诚涉足的领域,排名体现的财富只能算冰山一角。
很多富豪的身价都是由股票市值带来的,包括当今世界首富杰夫·贝佐斯,而李嘉诚却是实实在在财富。
我在上篇文章阐述了李嘉诚做生意的 “ 核心态度 ” ,也是他能成为香港首富、华人首富的关键本质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输入关键字 “ 李嘉诚 ” 查找阅读。
今天不吐槽,就聊聊李老爷子的生意经,学习学习,人可以不喜欢,但钱总喜欢吧。
李嘉诚从创业初期,到发家,再到最后致富,这每个阶段都展现了非一般的智慧。
初到香港投奔舅舅庄静庵,在创立 “ 长江塑胶厂 ” 之前他只是某塑料厂的推销员,当时他的业务能力是真不行,靠的是脸皮厚还有耐心。
一次在某地办公楼推销塑料水壶,那时候还是使用相对笨重的铁水壶,好说歹说人家也不买,这要放在其他人身上早就溜之大吉了,但是李嘉诚没有离开,看见有人出来浇花,他就用塑料壶装水一起帮忙。
这个人其实是经理,他看见李嘉诚这么热心也不好意思赶人,就顺手试了下塑料水壶,发现比铁壶轻便并且成本便宜还耐用,购买之后便把他推荐到了其他公司,这才有了之后的创业。
李嘉诚越发地发现塑料以及塑料制品的发展前景,尤其是那个年代对塑料花的需求。
1950年,22岁的他经过深思熟虑,凑了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立了 “ 长江塑胶厂 ” 。
初期效益并不好,主要是塑料制品的普及未有足够的意识,他便考虑做做海外生意。
不久,就有个海外的买家,需要9种不同设计的塑料花样品,看过之后虽然客户很满意,但碍于 “ 长江塑料厂 ” 是小厂还是第一次合作,便要求李嘉诚找D保,他找遍了人也没有一个愿意D保。
李嘉诚却带着9个样品如期而至,表明情况并说到:“ 没人愿意为我D保,这生意是做不成了,但是这9个样品的设计送给你,你找其他工厂做就行了 ”。
这钱没赚到还免费送设计图纸,买家看见李嘉诚如此有诚意,便达成了合作,这也是 “ 长江塑胶厂 ” 第一笔大单,更是李嘉诚的第一桶金。
“ 吃亏是福 ” 、“ 财散人聚 ” 是李嘉诚当时的特质,表面吃亏实则为更好地笼络人脉,据理力争、顽固刻板反而得不偿失。
一个客户与李嘉诚签约订货,货都生产好了但买家因为资金问题不要了,李嘉诚没有斥责还免了他的违约金,对他说:“ 有需要再找我,现在塑料花也好卖,没事 ”。
过了不久,有个大客户主动找上门订了大量的塑料花,并合作了4年,这正是那个违约客户介绍来的。
吃亏都能吃出套路,能不服吗?慢慢地,因为李嘉诚的为人处世被人熟知, “ 长江塑料厂 ” 订单也越来越多,之后随着规模扩张一度成为世界最大的塑料花生产商。
看看他两个儿子李泽楷、李泽钜两兄弟,在未成熟之时李嘉诚除了帮他支付基本的生活费、学费之外,其他都是由他们自己打工赚取的零用,这是从小的教育。
但有一个人的穷困潦倒让人不解,这个人就是李嘉诚的弟弟李嘉昭,他一辈子都呆在老家没有发展,甚至过世的时候身为哥哥的李嘉诚都没有到场。
因为这件事,李嘉诚被人嘲讽为是 “ 铁公鸡 ” 、“ 冷血动物 ” ,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。
由于李父过世,李嘉诚12岁开始当学徒,不到15岁就担起了一家人的生活,供弟妹上学读书,可以说对他们疼爱有加。
但矛盾就出在李嘉昭是个贪图安逸、不思进取的人,在李嘉诚的眼中就一个 “ 阿斗 ” 不敢做、不敢闯。
庄静庵本身就是生意人,深知裙带关系会影响企业发展,也会成为不良现象的开头。
李嘉诚经过庄静庵的熏陶也认同以及注重个人能力,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的才有价值,优胜劣汰对个人发展、企业发展都是正确的。
塑胶花只是发家,使李嘉诚真正致富的是房地产,现在聊聊他如何智斗比自己强大数十倍的竞争对手。
1977年,G铁发布物业招标,当时拥有英资背景的 “ 置地 ” 被顺理成章默认为获胜者,并且它也是当时香港最大的地产商。
但李嘉诚却破天荒地声明要参与这次竞标,那时候的 “ 长江实业 ” 跟其他地产巨头相比只能算是无名小卒,李嘉诚最多也只算是二线富豪。
参与竞标的还有我们熟知的 “ ” 、“ 太古 ” 等等数十家地产企业。
李嘉诚的举动在大众眼中无疑是 “ 以卵击石 ” ,别说是 “ 置地 ” 其他地产的竞争就够他吃一盅。
不过李嘉诚能站出来一定是有底气,其实他已经找到突破口,在资料中显示 “ 要求全部使用现J ” ,这代表着在这过程中有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。
可以预知,默认获胜者 “ 置地 ” 不会满足要求,于是他通过发行新股凑了1.1亿港元,D款2亿港元,再加上自身的流动资金共计4亿港元。
李嘉诚又准备出让项目物业51%的股份,自己只留49%,之后如果还需要,将继续提供支持。
而在公布结果之前,甚至已经有人把 “ 置地中标 ” 的文稿拟好了,就等正式宣布。
这也扭转了 “ 长江实业 ” 二流公司的形象,更有人称赞李嘉诚 “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”。
“ 和记黄埔 ” 的业务覆盖是相当的广泛,包括全球多个市场最大的货柜码头、零售连锁集团、地产尊龙人生就是博新版来就送38、基建等等。
李嘉诚的智慧和手段在这场收购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实现一石三鸟,他也因为这次收购第一次被称为 “ 李超人 ” ,举动也被称为 “ 世纪收购 ” ,这原指是不可能完成的收购。
原因是 “ 和记黄埔 ” 的资产是 “ 长江实业 ” 的10倍有余,就算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,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拿出这么多资金。
1973年,和记黄埔因为S油危机深陷财务困局便卖给汇F,但是金融机构又不允许经营非金融机构事业,出手是早晚的事情,船王包玉刚也由于海上事业不景气准备上岸投资九龙仓,同时李嘉诚也在跟包玉刚竞争九龙仓。
包玉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船王是身后有汇F的支持,所以李嘉诚想通过转让九龙仓股份来博个人情,让包玉刚当说客让汇F把和记黄埔卖给李嘉诚。
最后三方一拍即合,汇F跟李嘉诚达成协议将手里和记黄埔22.4%的股份以低于市场价三分之一的价格转让给了李嘉诚。
这一下,李嘉诚以6.93亿资产的 “ 长江实业 ” 控股了65亿的 “ 和记黄埔 ” 。
乍一看真是天时、地利、人和面面俱到,但除了这些因素也少不了李嘉诚的取舍拿捏以及过人的胆量。
1986年,以32亿港币入股加拿大石油公司赫斯基。1993年,以84亿港币购入英国移动电话公司Rabbit,并改名为Orange。1999年,当上首富,但并不是因为房地产,而是因为卖掉了英国电信Orange赚了1500亿。2007年,投资Facebook(脸书)1200万美元,持有0.8%的股权,后续追加投资已累计4.5亿美元,当年Facebook市值只有150亿美元,随着互联网发展,如今市值已高达9047亿美元。2013~2015年,投资zoom合计850万美元,2019年上市时李嘉诚持有8.6%股份,2020年末增长至110亿美元。
上述这些还不是全部(有的东西不太好说),如果把这些统计起来,那应该有多少?世界首富又应该是谁?
一直以来,这件事都是大家茶余饭后的吐槽点,但是吐槽归吐槽,也希望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忽略李嘉诚不同常人的思维。
如果没有李嘉诚未雨绸缪的布局,也就没有2018年的 “ 200亿力挺华为 ” 。(详见上篇)
从房地产发展至今可谓大起大落,最好的 “ 红利期 ” 他老人家已经赚得盆满钵满。
曾经他对记者说道:国内地产现在已经过太过虚高,自己永远不会去冒险赚最后一个铜板。
早前的英国脱欧,亏损在所难免,但是想想这是不是只能算九牛一毛?是否可以再一次的抄底?日后又将是一个什么情况?
现在李嘉诚在英国拥有,10%的饮水业务、20%的电力业务、30%的天然气业务、40%的电信业务,还以430亿收购英国最大的酒吧格林王,虽然3000多家门店因为 “ 不可抗力 ” 关闭100家、但真正值钱的不是上面店而是下面的地。
可以发现李嘉诚目前最赚钱的项目都不在地产里,而是在高科技项目和基础设施当中,这算不算一盏明灯?
不能因为今天生意做得好,就固定做这个生意,1950年我开始做生意的时候,就有一个习惯,就是会留意现金流,所以我有额外的资金去投入到其他产业。这么多年来,如果我没有注意自己的现金流,市场有这么多的风波,情况可能随时会改变,所以我相信一个原则:发展的时候不要忘了稳定,稳定的时候不要忘了发展。
在我看来,李嘉诚就是一个1块钱掉地上也要捡起来,但到五星酒店随手都要给5000小费的奇葩。